解读23年1区13.0分META分析~

文章题目:The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Insomnia Drug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153 Randomized Trials

DOI:10.1007/s40265-023-01859-8

中文标题:比较失眠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53项随机试验的系统综述和网络荟萃分析

发表杂志:Drugs

影响因子:1区,IF=13.0

发表时间:2023年3月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在 2023 年 3 月发表在《Drugs》(Q1 区,IF= 13.0)的文章,通过系统评价和网络元分析探究了治疗失眠药物的相对有效性和安全性

研究的背景:失眠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患病率大约在 12% 至 20% 之间,与多种短期和长期健康问题相关,包括抑郁、酒精依赖、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甚至死亡。此外,失眠还会导致日间疲劳、易怒、注意力受损、工作表现下降和生产力降低。药物治疗是失眠管理中常用的方法,但目前缺乏比较不同药物类别和个别药物相对有效性、安全性和证据确定性的证据。

研究的目的:本研究旨在确定治疗失眠药物的相对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

研究方法:

检索方法:

系统检索了 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PsycINFO 和 ClinicalTrials.gov 等多个数据库,时间范围从数据库成立至 2022 年 1 月 10 日。纳入的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了成人失眠药物与安慰剂或有效对照。

统计方法:

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的网络元分析来总结证据。

2.使用推荐评价、开发和评估(GRADE)方法来评估证据的确定性,并对干预措施进行分类和呈现结果。

结果:

Tables&Figures

结果解读:

共有 148 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涵盖了 153 项试验,共有 46,412 名参与者,评估了来自八个药物类别的 36 种个别药物。与安慰剂相比,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抗抑郁药物和促醒素受体拮抗剂在主观和客观测量的总睡眠时间上都有显著改善。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和褪黑激素受体激动剂在缩短睡眠开始潜伏期方面表现出显著效果。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还能显著减少主观和客观测量的睡眠后觉醒时间。

结论: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改善总睡眠时间、睡眠开始潜伏期和睡眠后觉醒时间。其他失眠药物类别和个别药物也显示出改善失眠症状的潜在益处。然而,失眠药物的选择应基于失眠的表现类型,以及每种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课题思路这不就来了么?万层高楼平底起,一起加油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