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临床医生,0成本想科研一定要看这篇‼

最近刷小红书看到这样一则帖子:医生不做科研会怎么样?

高赞评论回复:会变成一个深受患者喜爱同时有好口碑的高年资主治医师。

对此我感受颇深!不说医生了,就拿专硕研究生来说,我自己身上很残酷的现实就是,硕士科室科主任的学生,临床摸鱼,不干活,值班卖掉,整天泡实验室,最后毕业发了几篇文章,在老板的介绍下去北京读博了。而那些在临床干死干活的人,钱没捞到,文章没发,别说读博了,工作都差点找不到。(别问,问就是科主任双标,一边让我们其他规培研究生好好干活,认真对待临床工作。一边让自己的学生脱产去做实验!)

规培之父刘进,说过一句心里话:我们要把最优的资源给医学科学家,用来搞科研转化。平庸的人就让他们做平庸的活。反正病人很多的,永远需要有人在临床线做干不完的工作。所以一定要尽早意识到,科研才是内卷最后的出路!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搞科研最大的困扰莫过于:自己想开展临床研究,却苦于手里没有数据;一个个自己收集整理病历数据,建立数据库的话,太费时间精力了。 很多小医院可能一年也攒不够三位数病人的疾病,其实这个时候完全可以借助一些外部数据库,比如 MIMIC 数据库!

常见的MIMIC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观察性研究和预测模型两大类,其中较好的上手的是观察性研究,比较适合新手。做观察性研究,设计研究思路时,可以按研究人群、研究变量,研究结局,混杂因素和统计方法这几个方向进行考虑。 目前MIMIC 数据库总共发表了两千多篇文章,可以说正值风口,很多选题都能做。如果你不确定你的方向能不能做MIMIC数据库挖掘,可以🍎论区告诉我你的研究方向或者所在科室,聊一下。

临床专硕如何平衡临床和科研?

1. 高效干好临床,节约时间做自己的事情。

在工作中培养自己的工作习惯,尽量让自己可以比别人更快地完成手上的事情,尽早下班去做自己的事情。例如,我一般在跟教授查完房以后,会把今天要做的事在一张A4纸上记录下来,每做完一件事,就会用笔划掉,这样在避免遗漏被遗漏的同时还能养成一种很有成效的感觉。其次,因为每天都有很多新病人入院,很多老病人出院,我会提前一天询问教授的安排,在出院前一天把出院记录和病历诊断书写好,提前打电话给新病人让他们第二天尽早来办理入院。往往一个上午不到我就可以把我的病人全部收治,下午没有事情的话,我有时候就不会去了,自己看看书或者学习一些科研技能。还有一个技巧,就是在询问病史的时候就把病案首页填写好,这对于后续整理病历是很能节约时间的。

此外,对于专硕而言,我们需要尽早明白一个问题,一个医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手术和科研,特别是外科。所以,尽可能的认真对待每一台手术,病历写的差点其实并不重要,上级也不会给你改,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这上面。你的目标应该是尽可能掌握本专科的一些病种和手术操作,千万不要成为一个只会开医嘱和写病历的机器人,以后吃饭还得看手术做的好不好。去外面科室轮科,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以后尽可能早点走,轻松的科室可以多摸摸鱼,留更多的时间给自己做自己的事。


2. 尽早把执业医师证拿到手,千万别挂了。

专硕一定要在第一年把执业医师证拿到手,千万别挂了,认真对待,一般都能过。关于三年级的规培结业考试,我想告诉大家,就趋势而言,规培结业考试越来越规范,难度在逐步加大,国家在提高做医生的门槛和要求。而且专硕的话,三年级还面临临毕业论文撰写、申请博士和找工作的问题,这需要对时间有很强的掌控力。所以往研一和研二的时候要多花时间做自己的事,提前达到毕业要求,发表论文才能让你更从容。


3. 尽早发表SCI或者中文核心,为毕业做准备。

专硕相对于学硕最大的区别在于专硕的时间基本上都在临床上,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而且很多导师都是放养,完全不管,发论文真的是很个时候就需要找到一些方法,用巧劲。就我个人专硕的科研学习和身边的一些同学来看,专硕发SCI主要就是两条路:

  • 第一条路就是做一些临床研究,如果你所处的医院有一些新技术或者病种很丰富,可以尝试去收集临床数据做些临床分析。如果没有数据,可以去挖掘一些公共数据库,比如:SEER、NHANES、GBD、UKB、MIMIC等。
  • 第二条路就是做生信分析,不过目前来讲,生信分析越来越卷,需要加入一些基础实验验证,纯生信也比较难发,而且学习周期比较久,门槛相对第一条路而言是稍微高一些的。

所以我的几篇SCI都是做临床研究,不费事又出成果,以我的自己的MIMIC研究为例。👉

MIMIC数据库简介

MIMIC数据库包含了麻省理工贝斯以色列迪康医学中心重症监护室十几年来的真实医疗数据。数据量大、数据源质量好!

在国内想要完整的收集到五万多例重症病人的数据,对于99%的临床医生来说比中彩票还难!但是MIMIC的数据直接就给你免费开放了!

其中数据详细包含了:
包括人口统计学、生命体征数据、实验室测试、影像数据和药物等、社保数据库,记录了患者的随访时间和预后结局。拿来就能用!只要你所在的科室,有需要进重症的病例,几乎都能在MIMIC数据库中找到数据!

适用的疾病,我整理了一下包括但不限于:

  • 循环系统疾病
  • 消化系统疾病
  • 损伤和中毒
  • 呼吸系统疾病
  • 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 免疫系统疾病
  • 肿瘤
  • 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
  • 感染病和寄生虫病
  • 血液病与造血器官疾病

MIMIC研究流程与方法

一般挖掘流程分为五步:

  1. 数据库注册
  2. 选题及实验设计
  3. 获取目标数据
  4. 数据的整理和清洗
  5. 数据分析和文章撰写

其中第二步和第五步一般是最难的,其他环节在网上都能找到很多教程分享,我就不过多赘述了。今天着重和大家分享一下第二个环节中的MIMIC的研究思路,以供大家参考。


常见MIMIC研究设计思路

常见的MIMIC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观察性研究预测模型两大类,其中较好上手的是观察性研究,比预测模型适合新手。

做观察性研究,设计研究思路时,可以按研究人群、研究变量、研究结局、混杂因素和统计方法这几个方向进行考虑。

例如,想探讨影响重症患者预后的因素,做某一种实验室标志物与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则主要套路如下:

  1. 从MIMIC数据库中所有重症患者中筛选出一类自己感兴趣的疾病的患者,得到患者的数据;
  2. 从数据集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标志物,采用筛选条件限定患者入院(或进入ICU)的第一次检查结果或特定时间内的检查结果;
  3. 通过一些方法计算各患者每次住院的疾病评分,并将这些评分纳入最终的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