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的,基础不好怎么办?

✅ 有很多学弟学妹说自己基础不好,很焦虑、很迷茫,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给大家解解惑!

✅ 在专科/本科阶段,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课程,虽然看起来都很系统,但是实际上是很碎片的。你上临床之后,才会发现好多东西跟你想象的不一样,这种落差太正常了!

✅ 当年我也是拿奖学金、成绩靠前的“学霸”,但是第一次上手术台连颈动脉穿在哪里都指错,也觉得自己基础好差,所以大家都一样。

✅ 这也告诉我们,教科书不仅要背,而且还要当“临床剧本”来演,比如背抗生素时你可以假装自己在感染科会诊选药,把碎片化知识点串成临床场景。等你真的实习时,这些“剧本”也许早就在你脑子里彩排过八百遍了!

✅ 即使你实习的时候犯了很多小错,也没关系,这不正是你练手的大好机会,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这些不会影响你的未来!


想好自己的路

✅ 如果你是专科,就要专升本,把时间花在考试上。如果你是本科,要么去规培,要么考研。规培的重心就放在临床上,考研的重心就放在备考上,至于临床的学习都是考上以后的事。

✅ 内耗焦虑的人往往是既想做B,又想做A,在A和B间横跳,所以会内耗。人的精力有限,只够你专心做一件事,选择了就别再想没选择的路!


读研阶段

读研以后首先要明确毕业要求。

✅ 读研时间很快,早早把毕业需要的小论文完成。往往很多人会纠结临床和科研如何平衡?

别平衡啦,直接选科研!


来看看专硕3年时间线👇

  • 第一学期
  • 第二学期 → 开题报告(7月18日左右)
  • 第三学期 → 中期考核
  • 第四学期 → 发表期刊论文
  • 第五学期 → 完成学位论文(这个很重要,一定要尽早,给老师修改时间1月)
  • 第六学期 → 5月底前毕业答辩
  • 同时:
  • 执医考试:6月操作考,8月理论考
  • 规培结业考试:5月理论考,6月实践考

还是那句话,选择了科研就不要担心临床落下了,焦虑自己什么都不会。

读研就得先跟着规矩走,如果最后没发小论文导致延毕,你的心态会更崩溃!

过来人告诉你,临床以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补回来!

读研期间,大家可以学习的发文类型:

👉 如果科里有特殊的病例,可以考虑写 case report(病例报告)

👉 综述(review),写一个药物或一种疾病等的研究进展。尽量写比较新的别人没做过的。但是还是不建议写综述,因为总数大部分是大佬写的,以发表目的去写,太难了!

👉 Meta分析,对于科研基础几乎没有的人来说,很值得学。因为它流程固定,比较简单易上手,能坚持学下去,重点在于找一个好的选题!我的第一篇SCI就是Meta分析!

👉 生信分析,有一定入门槛,目前纯生信不好发了,要做点简单的实验、干湿结合。虽然难,但是生信分析也是医学⽣应学会的一项加分技能,值得花时间去钻研。

👉 临床研究:一般从现有的病例或疾病开始,追溯发病原因或患病情况。你可以自己收集数据,也可以挖掘临床公共数据库。(MIMIC、SEER、NHANES、GBD)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