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试错清单|28岁医学人试错后 明白了…
女,临床医学专业,现已毕业1年。
在医学这条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专业学习、临床实习、规培轮转、科研等等,把我的经历分享出来,给大家参考参考!
📘 本科阶段试错
1️⃣ 过于专注于课本知识
本科时,觉得只要把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背熟就能学好医学,一门心思扎在理论学习里,天天泡图书馆啃教材,却很少去思考知识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
比如学习诊断学,各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倒背如流,但到了医院见习,面对真实患者却不知如何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问诊、查体都很生疏,才发现光懂理论远远不够。
2️⃣ 临床见习浅尝辄止
学校安排的临床见习,本是很好的接触临床的机会。可我那时候没重视,去医院见习就是跟着带教老师看看,很少主动参与。
像在外科见习手术时,只是站在旁边看,不敢主动去帮忙递器械、拉钩、缝针,错过了很多实操锻炼的机会。
而且见习结束后也不及时总结,导致每次见习收获都不大,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实践时光。
3️⃣ 社团活动与学业失衡
为了丰富大学生活,加入了好几个医学相关社团。本想锻炼人脉、能力,后来发现社团活动占用了太多时间。
有时候为了筹备活动,熬夜写策划、布置场地,结果第二天上课没精神,专业课也落下不少。
期末备考时,才发现自己因为社团活动耽误了太多学习时间,复习起来手忙脚乱,成绩也不理想。
🎓 研究生阶段试错
有了本科阶段的前车之鉴,读研时就没有那么多的问题,遇到唯一且大部分人都会有的难题:
⚖️ 临床与科研难平衡
我是专硕,读研期间既要参与临床规培,又要做科研。
一开始像大多数专硕生一样,把大量时间放在临床上,觉得临床>科研。
全身心投入规培中,像个陀螺一样连轴转,每天穿梭在各个病房,写病历、查房、换药、处理医嘱…… 忙得晕头转向。
规培医院患者多、病种杂,虽然能快速积累临床经验,但压力极大。碰到棘手病情,即便查了无数资料、请教上级医生,还是因经验不足心里没底。
而且规培补助也少得可怜,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熬了33个月,虽然能力有所提升,但期间的辛苦和迷茫,只有自己知道。
本以为规培步入正轨后能轻松些,可紧接着面临学校对科研成果的要求。
此时才惊觉,忙于规培的自己根本没预留多少时间给科研,只能勉强拼凑一篇,心里还直打鼓,完全没底。
无论是临床还是科研,对于专硕的同学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
- 临床技术 是立身的根本,
- 科研成果 能让我们走得更远。
👉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科研、临床两手抓。
✅ 如果你只是短期内想发一篇SCI用于毕业或升职
不介意综述、且对影响因子没有太高要求,那么毫无疑问,Meta分析依旧是目前最佳的选择。
因为它:
- 不需要你天天泡在实验室获取原始数据;
- 不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调查资料;
- 不要求你有很强的代码基础(像生信分析、数据库挖掘那样);
- 写作简洁、属于基于文献的二次研究;
- 跟着老师学一遍,基本就能独立完成并投稿。
对于科研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而言,这是完成人生首篇SCI的绝佳途径。
尤其是熟悉了这套模式后,几乎可以在两周之内从文献检索到数据分析、成文写作全部完成,堪称“短平快”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