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 Q1| meta | 湖南城市大学| 父母受教育程度与青少年抑郁: 一项多国荟萃分析

第一段–文章基本信息
文章题目: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multi-country meta-analysis
中文标题:父母受教育程度与青少年抑郁:一项多国荟萃分析
发表杂志:J Affect Disord
影响因子:1区,IF=4.9
发表时间:2023年11月
第二段–本文创新点和科研启发
本文创新点和科研启发
多国数据的综合分析:该研究通过多国荟萃分析,整合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数据,提供了关于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关系的全面视角。这种多国分析有助于识别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父母教育水平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揭示教育水平与抑郁风险的关联: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水平较低与青少年较高的抑郁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一发现强调了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提示社会和家庭应重视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以减少青少年抑郁的风险。
为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如提高父母教育水平、改善教育资源分配等,以降低青少年抑郁的风险这些干预措施不仅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还能促进社会的整体福祉,减少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社会和经济负担。
第三段-Introduction
背景
抑郁症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全球青少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在2005年至2014年间从8.7%上升至14.3%,抑郁症状的患病率在2001至2010年间为24%,在2011至2020年间上升至37%。抑郁症对青少年构成了严重风险,甚至成为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识别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的风险因素,以便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尽管已有许多研究分析了这一问题,但大多数研究受限于样本量较小或仅关注单一国家,因此进一步在全球不同背景下分析青少年抑郁症是十分重要的。 父母教育水平作为一个常见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在许多理论中都有提及,被认为会影响子女的发展。尽管父母教育水平在青少年心理健康结果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其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仍然复杂。一方面,较高的父母教育水平可能通过影响父母的认知和行为、改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等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症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较高的父母教育水平也可能增加青少年的学业压力,降低其幸福感,从而成为青少年抑郁症的潜在风险因素。因此,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症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通过荟萃分析方法探讨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和探讨影响二者关系的调节因素,如文化背景、性别和经济发展水平等。通过亚组分析,本研究希望揭示这些变量对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症关系的调节效应,为预防和解决青少年抑郁症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证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全球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四段-Methods
方法
文献检索策略
本研究系统地在中英文期刊数据库中检索了相关文献。首先,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收集标题、摘要或主题中含有“父母教育水平、父母教育状况、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青少年抑郁、青少年心理健康”等词汇的文章。其次,在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Embase、Science Direct、Springer和Wiley等外文数据库中,使用“父母教育、父母教育状况、父母健康素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青少年抑郁、儿童抑郁、儿童心理健康”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初步检索共找到4391篇文献,随后根据纳入标准进行详细评估。
纳入标准
本研究根据以下标准筛选文献,以决定是否将其进一步纳入荟萃分析研究:
1. 文献必须是实证研究,排除理论和综述性研究;研究必须采用观察性研究设计——病例对照、队列和横断面研究设计。
2. 研究调查了父母教育水平,并检验了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联。
3. 研究提供了对应于每个父母教育水平的青少年抑郁事件数,或以相对危险度(RR)值或比值比(OR)值的形式报告了不同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联。
4. 如果文献涉及数据重复,选择内容报告更全面的文献。
5. 纳入的文献应具有普遍性,研究一般人群。仅限于研究特定群体(如留守儿童)或受其
他疾病影响的儿童的研究将被排除。
根据上述纳入标准,最终有3篇中文文章和16篇外文文章符合要求。然而,其中有两篇文章的数据来源重复,保留了其中一篇,并从文章的参考文献中反向检索获得了4篇英文文章。因此,最终共纳入22篇文章。
文献编码
纳入荟萃分析的文献编码如下:文献信息(作者姓名+发表年份)、样本量、国籍、样本年龄、样本性别比例、抑郁测量方法、数据来源、研究类型和父母教育水平。同时,考虑到不同国家不同的教育体系,本文中父母教育水平的分类也有所不同。为了进行统一分析,在整理变量数据时,对每篇论文中父母教育水平的分类进行了排序和标准化。参考国际教育标准分类3(ISCED 3)并进行一些调整后,统一将其分为二元变量。低于或等于ISCED3的教育水平被归类为低(即文盲、未受教育、基础或初等教育、中等或初中教育,或12年及以下教育),高于ISCED3的教育水平被归类为高(即超过12年的教育)。
荟萃分析过程
异质性检验
在纳入荟萃分析的文献中,由于时间、环境、设计和方法的差异,不同研究之间可能存在变异,这被称为异质性。异质性检验可用于检测和分析纳入研究之间的异质性。本文主要通过计算I²值来评估异质性。I²值越大,异质性越大。如果I²值为50%,表示中等异质性;如果I²值≥75%,表示强异质性。
模型选择
荟萃分析中主要使用的模型是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当异质性检验检测到强异质性时,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否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本研究通过计算I²值来检测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因此,当I²值<75%时,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当I²值≥75%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并考虑进行调节效应分析,以探索影响不同研究结果差异的因素。
发表偏倚
发表偏倚是指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比无意义或无效的研究结果更有可能被报告和发表。如果一项荟萃分析研究存在严重的发表偏倚,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质量将受到影响。荟萃分析的发表偏倚通常通过观察漏斗图的对称性并进行Begg检验和Egger回归检验来评估。
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剂量-反应荟萃分析是一种新型的荟萃分析方法。
与传统荟萃分析相比,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可以同时处理更多组数据,并确定某一暴露因素的增加水平与疾病风险之间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在本研究中,通过剂量-反应荟萃分析对剂量-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绘图,以显示随着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少年抑郁风险的变化。
分析过程
本研究首先通过荟萃分析的统计方法讨论了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在不同水平之间的关联,然后通过剂量-反应荟萃分析探讨了随着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青少年抑郁患病率的风险曲线。最后,通过亚组分析进一步探索了影响两个水平之间关联的调节因素。
第五段-Results
结果
在本研究中,基于系统综述和元分析报告指南(PRISMA),通过在Web of Science、PubMed、Medline、Embase、Science Direct、Springer、CNKI、Wiley和万方数据库中进行关键词检索,共获得4391篇文章。在筛选标题和摘要并去除重复参考文献后,排除了4318篇,剩下73篇。经过进一步的全文筛选,又排除了54项研究,剩余文章中有两篇被发现数据来源重复。因此,在综合考虑后,选择了一篇数据更全面的文章,排除了另一篇。随后,通过反向检索剩余18篇文章的参考文献,又获得了4项额外研究。最终,共有22篇文章符合筛选标准并纳入分析(见图1)。

研究对象与设计
这22篇文章来自10个国家,总样本量为634,821人,发表时间介于2000年至2022年之间。每篇文章的详细信息见表1。 在国家分布方面,15项研究来自亚洲,分布在中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和伊朗。其他7项研究来自欧洲和北美,包括挪威、丹麦、瑞典、芬兰和美国(见图2)。在样本年龄方面,所有样本年龄介于9至25岁之间,大多数为中学生,少数为大学生。在发表年份方面,所有纳入的研究均发表于2000年至2022年之间,其中大多数发表于2012年及以后(k = 19),具体见图3。在青少年抑郁的测量工具方面,大多数研究使用了常见量表,如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抑郁自评量表(CES-D)、儿童抑郁量表(CDI)、抑郁自评量表(SDS)等(k = 12),部分研究使用了综合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k = 2)。其余研究则使用其他量表或问卷来测量抑郁。在研究类型方面,13项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占59.1%,而9项为纵向研究,占40.9%。 在父母教育水平的调查方面,10项研究样本选择了父母的最高教育水平,或直接选择母亲的教育水平作为教育水平的代表,12项研究分别记录了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水平。不难发现,大多数现有研究倾向于研究母亲的教育水平,而对父亲或父母双方教育水平的关注相对较少。考虑到缺乏父亲教育水平数据会影响原始分析结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本研究将参考以往研究方法,选择母亲的教育水平作为同时包含父亲和母亲教育水平样本的代表,然后进行数据分析。为了系统评估父母教育水平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本研究在元分析中将每项研究中父母最低教育水平的相对危险度(RR)值作为参考,并将更高教育水平作为暴露因素来估算效应量。


初步元分析
本研究使用STATA 15.1进行元分析。以高父母教育水平作为暴露因素,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并以RR值作为最终效应量,以估算父母教育水平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图4中的森林图显示了每项研究的整体RR值以及最终合并的RR值。总体效应RR值的大小表明,暴露组(父母教育水平高)青少年抑郁的患病率是对照组(父母教育水平低)的多少倍。汇总结果显示,高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显著相关,并且是一个保护因素(RR = 0.88,95%置信区间 = 0.81–0.96,p < 0.001),即父母教育水平越高,子女抑郁的患病率越低。异质性检测显示存在强异质性(I² = 96.6%),表明不同研究之间的估计差异可能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以找到异质性的来源,并探索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调节因素。

剂量-反应关系分析
本剂量-反应元分析参考了某研究的方法(2014)。首先,确定研究是线性还是非线性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卡方值为5.12,p = 0.0773 > 0.05,表明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存在线性剂量-反应关系。其次,对拟合模型进行检验。考虑到纳入研究的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模型显著(卡方值 = 15.88,p = 0.0001 < 0.05),RR = 0.979,表明随着父母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子女抑郁的发生率降低2.1%。图5显示了所有纳入研究中父母受教育年限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我们同时展示了线性和非线性曲线,以便更全面地观察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整个范围内,RR曲线的斜率为负,表明RR值随着父母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呈下降趋势,即父母教育水平越高,青少年抑郁的风险越低。 绘制漏斗图以调查本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漏斗图的对称性意味着不存在发表偏倚。本研究的漏斗图未显示显著不对称(见图6)。同时,进行了偏倚检验,Begg检验的P值为0.071 > 0.05,Egger回归检验的P值为0.719 > 0.05,表明研究结果中不存在显著的发表偏倚。

亚组分析
由于纳入研究存在强异质性,本研究进一步进行亚组分析,以探索影响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关系的调节变量,并通过元回归分析检验每个调节因素是否对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考虑了三个因素,并根据地理位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样本性别比例将它们分为三组。在地理位置方面,根据地理板块划分,将纳入的研究分为亚洲地区(k = 15)、欧洲地区(k = 6)和北美地区(k = 1)。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发布的国家收入分类标准,本研究以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为衡量标准,将纳入的国家分为两类:高收入国家(k = 10)和中低收入国家(k = 12)。最后,在样本性别比例方面,如果研究样本中男性青少年的比例 > 50%,则归为男性较多组(k = 13);否则归为女性较多组(k = 9)。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1)地理位置显著影响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在亚洲,父母的教育水平对青少年抑郁没有显著影响(RR = 1,p = 0.824),而在欧洲和北美,父母的教育水平对青少年抑郁有显著影响。随着父母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子女抑郁的患病率降低(北美RR = 0.49,p < 0.001;欧洲RR = 0.75,p < 0.001)。
(2)国家收入水平对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有显著调节作用。在高收入国家,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存在显著关联(RR = 0.77,p < 0.001),但在中低收入国家则没有影响(RR = 1.02,p = 0.557)。
(3)性别对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在男性较多组和女性较多组中,父母的教育水平对抑郁症状均有显著影响,但样本中女性较多的研究结果更为显著。女性较多组的RR为0.88,p = 0.002,男性较多组的RR为0.94,p = 0.01。这些结果为我们的假设提供了线索,即父母教育水平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在女孩中可能更为显著。三个亚组的森林图见图7。

第六段–结论
结论
总之,本研究首次通过元分析技术整合了有关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并深入探讨了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本研究总体上证实了较高父母教育水平对青少年抑郁的保护作用。同时,亚组分析和元回归分析表明,地理位置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调节了父母教育水平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关联。这一结果突出了区域和经济发展差异在该关联中的作用,并提示青少年抑郁的研究应关注社会背景和文化。本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心理问题。同时,它也丰富了有关父母与青少年抑郁的相关研究,并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