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Q1 | meta | 成都中医药大学| 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经皮穴位电刺激免疫功能的荟萃分析

第一段文章基本信息

文章题目: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for immunologic function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gastrointestinal tumor: a meta-analysis

中文标题: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经皮穴位电刺激免疫功能的荟萃分析

发表杂志:Biotechnol Genet Eng Rev

影响因子:1区,IF=6.5

发表时间:2024年12月

第二段本文创新点和科研启发

本文创新点和科研启发

创新性地整合了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胃肠肿瘤术后免疫功能改善中的作用:通过元分析整合多项研究数据,首次系统地揭示了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胃肠肿瘤术后患者中对免疫功能的积极影响。为临床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无创且具有潜在益处的辅助治疗手段,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免疫状态,降低感染风险,促进康复。

科学验证了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疗效和安全性:元分析结果显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显著提高术后患者的免疫指标水平,如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免疫球蛋白水平等,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为中医针灸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推动了中西医结合在肿瘤康复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临床医生和患者对这种传统疗法的信心。

为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明确了经皮穴位电刺激在胃肠肿瘤术后免疫功能改善中的潜在价值,为临床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了参考。为未来进一步探索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作用机制、优化刺激参数(如穴位选择、刺激强度、持续时间等)以及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提供了方向,有助于推动该技术在更广泛的临床场景中应用。

第三段-Introduction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不良生活习惯的出现,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胃肠癌尤其突出。其治疗常需外科手术,但手术及麻醉可能引发免疫抑制、术后感染、肿瘤转移等风险,且术后常见并发症如肠梗阻等影响康复。目前对症治疗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副作用大等问题,传统中医虽有一定效果但存在操作难度和成本问题。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作为一种新型疗法,结合了穴位疗法和经皮神经电刺激,具有简单、安全、无创、廉价等优点,且已有研究显示其在缓解术后疼痛、抑制围手术期应激反应、改善免疫功能等方面有效,但其对胃肠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改善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旨在整合现有证据,为TEAS治疗胃肠肿瘤术后免疫功能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段-Methods

方法

本研究按照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报告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指南进行。

检索策略

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文章,我们系统检索了英文数据库,包括PubMed、Cochrane Library(CENTRAL)、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Web of Science,以及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还检索了名为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的相关注册平台。同时进行了手工检索和文献追踪。上述数据库检索了从建库开始至2022年11月1日期间关于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经皮电针刺激(TEAS)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使用了以下组合的医学主题词(MeSH)和自由词:⑴胃肠肿瘤、胃肠癌等;⑵经皮电神经刺激、TEAS等;⑶随机对照试验、RCT等。此外,我们还手工检索了《中国针灸》和《针灸研究》从建库开始至2022年11月1日的相关文献。

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研究设计类型

纳入:涉及TEAS干预胃肠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RCT文章,包括期刊文章、会议文章和学位论文,不包括半随机对照或准随机对照试验。语言限于中文和英文。 

排除:非随机对照试验(如综述文献、动物实验、专家经验、病历报告、队列研究、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等);重复发表的文献;无明确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及无法获取完整测试数据的试验。

参与者类型

纳入:所有经病理活检确诊为胃肠肿瘤(肿瘤无论良性或恶性,位于消化道,包括但不限于口腔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等)且术后存在免疫功能障碍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根据以下标准排除患者:⑴性别、年龄、种族;⑵胃肠肿瘤的分类、分级和分期;⑶手术方式和麻醉方法;⑷合并癌症。

干预措施类型

⑴干预组:采用TEAS作为干预措施,并可结合与对照组相同的干预措施。此外,对TEAS干预的细节(如穴位选择、刺激参数、治疗周期等)不做限制。

⑵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包括术后对症治疗、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和加速康复外科治疗)、安慰剂治疗(假TEAS、假刺激等)和药物治疗(如丙泊酚等)。 

此外,如果多臂试验中不同组以类似方式干预(但干预方式不同,如TEAS的不同波形、刺激频率、电流强度、治疗周期等),我们将合并这些组的数据。

结果测量类型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TEAS对胃肠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因此纳入的研究需要包含免疫功能指标。 ⑴主要结果: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 ⑵次要结果:自然杀伤(NK)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使用治疗完成后首次收集的数据。 结果测量以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SD)描述。

数据评估方法

数据纳入和提取

按照上述检索策略进行检索。将所有检索到的文献标题导入Endnote X9.3.2软件进行批量操作。首先排除重复检索或发表的文献,然后两名评审者独立筛选文章标题、摘要和其他信息,排除明显不合格的文章,如病例报告、专家经验、综述和动物实验。之后,对可能符合标准的剩余文章进行全文阅读,并根据上述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标准的文章。最后,两名评审者交叉核对筛选结果。如果作者之间存在分歧,则由第三位作者进行判断。

偏倚风险评估

两名评审者独立参考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6.3版中的RCT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评估和分析。内容包括:⑴是否采用正确的随机方法;⑵分配隐藏是否正确;⑶受试者和研究者是否盲法;⑷结果评估者是否采用盲法;⑸结果数据是否完整;⑹是否存在选择性报告;⑺是否存在其他偏倚来源。如果作者之间存在分歧,则由第三位作者进行判断。

数据分析

使用Cochrane协作网络提供的RevMan5.4.1软件进行系统评价。二分类数据以相对风险(RR)报告,连续数据以均值差(MD)报告,并给出95%置信区间(CI)。对研究间进行异质性检验。当P < 0.1,I² > 50%时,认为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随后进行敏感性分析或亚组分析以识别异质性来源。否则,当P ≥ 0.1,I² ≤ 50%时,认为研究间具有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采用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如果无法合并研究的荟萃分析,则采用描述性分析。 

第五段-Results

结果

检索结果

基于文献收集方法和检索策略,共检索到1337篇关于经皮电针刺激(TEAS)对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影响的文章。经过连续筛选,最终纳入18篇文章,涉及1618名患者。图1展示了本研究中文献检索和筛选的过程。 

纳入研究的特点

所有纳入的研究均为随机对照试验(RCT)。各试验所参考的诊断标准不同,但均有明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在干预措施方面,所有研究均单独使用了TEAS(除了三项研究采用了TEAS联合西药治疗)。在对照组方面,六项试验采用了空白对照;十项试验采用了安慰剂对照;一项试验采用了药物对照;最后两项试验未明确描述。在结果测量方面,七项试验包含了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两项试验提到了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十三项试验涉及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七项试验包含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项试验提到了免疫球蛋白(IgM和IgG)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两项试验涉及白细胞水平(WBC);四项试验采用了C反应蛋白(CRP和hs-CRP)水平作为结果测量;两项试验使用了S100钙结合蛋白β(S100β)。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

(见图2、3)由于使用了半随机对照试验,一项研究被评估为高风险,三项试验因仅提到“随机”而被评估为不确定风险,其余研究因准确描述了随机方法而被评估为低风险。在分配隐藏方面,两项试验因使用密封不透明信封被评估为低风险,其余试验因未明确隐藏分配而被评估为不确定风险。不幸的是,所有18项纳入的研究均因对患者进行了盲法处理,而对干预者未进行盲法处理,被评估为不确定风险。在四项试验中,评估者因采用盲法而被评估为低风险;其余试验因未描述评估者的盲法实施情况,被评估为不确定风险。三项研究因失访率超过15%被评估为高风险,十项研究因失访率在5%到15%之间被评估为不确定风险,五项研究因失访率低于5%被评估为低风险。六项试验因未描述临床注册或伦理审批被评估为不确定风险,其余研究均有提及。由于部分相关信息不完整,所有研究在其他偏倚项目中被评估为不确定风险。每项试验的偏倚风险见图2和附加文件表S2。纳入研究的整体风险概况见图3。 

荟萃分析结果

细胞免疫的荟萃分析

CD3+

纳入七项研究,涉及643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七项研究之间无显著异质性(P = 0.36,I² = 9%),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4),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CD3+水平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4.75,95% CI 3.99至5.51,P < 0.05)。

CD4+

纳入七项研究,涉及643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七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2,I² = 5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5),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CD4+水平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4.97,95% CI 3.87至6.06,P < 0.05)。

CD8+

纳入七项研究,涉及643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七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1,I² = 85%),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6),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CD8+水平的改善无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1.51,95% CI −3.17至0.15,P = 0.07)。

CD4+/CD8+

纳入六项研究,涉及540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六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6,I² = 52%),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7),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CD4+/CD8+水平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0.20,95% CI 0.13至0.28,P < 0.05)。

NK

纳入两项研究,涉及261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两项研究之间无显著异质性(P = 0.19,I² = 4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8),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NK水平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1.84,95% CI 1.08至2.61,P < 0.05)。

炎症因子和受体的荟萃分析

IL-6

纳入12项研究,涉及940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12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1,I² = 96%),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9),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IL-6水平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8.62,95% CI −12.63至−4.61,P < 0.05)。

TNF-α

纳入七项研究,涉及596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七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1,I² = 9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10),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TNF-α水平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6.27,95% CI −9.09至−3.46,P < 0.05)。 

sIL-2R

纳入三项研究,涉及200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三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1,I² = 9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11),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TNF-α水平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10.11,95% CI −18.39至1.83,P < 0.05)。

IL-10

纳入三项研究,涉及181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三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1,I² = 98%),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12),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IL-10水平的改善无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7.45,95% CI −5.42至20.33,P = 0.26)。 

IL-2

纳入两项研究,涉及120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两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3,I² = 79%),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13),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IL-2水平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8.24,95% CI 1.30至15.19,P < 0.05)。 

CRP

纳入三项研究,涉及120名患者。异质性检验显示三项研究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6,I² = 64%),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荟萃分析显示(见图14),TEAS干预后胃肠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中CRP水平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MD = 15.76,95% CI −28.47至−3.06,P < 0.05)。 

敏感性分析

为了测试每项研究对荟萃分析的影响,对上述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的结果指标,逐项进行敏感性分析。逐一排除每项研究,并计算剩余研究的异质性和效应量。

结果稳定的指标

IL-6(见表1)、TNF-α(见表2)、sIL-2R、IL-10、CD8+和IL-2。无论是否更换模型或排除任何研究,异质性均持续存在,表明荟萃分析的结果稳定。 

结果不稳定的指标

逐一排除研究后,其敏感性分析结果与主研究结果不一致,表明无显著异质性。 – 排除某项研究后,CD4+的敏感性分析显示无显著异质性(P = 0.29,I² = 19%),可能与研究样本的年龄、肿瘤类型和分期差异有关。 – 排除某几项研究后,CD4+/CD8+的敏感性分析显示无显著异质性。推测可能与这三项研究中样本的年龄、肿瘤类型、干预次数和分期的差异有关。 

亚组分析

我们推测干预次数对CD4+/CD8+百分比结果指标有影响,因此进行了亚组分析(P = 0.06,I² = 52%),分为单次干预组和多次干预组(见图15)。结果显示,在三项单次TEAS干预的研究中,CD4+/CD8+的百分比改善无显著异质性(P = 0.29,I² = 20%),具有统计学显著性(MD = 0.17,95% CI 0.07至0.27,P < 0.05)。然而,在另外三项多次TEAS干预的研究中,CD4+/CD8+的百分比改善存在显著异质性(P = 0.07,I² = 63%)(MD = 0.22,95% CI 0.11至0.33,P < 0.05)。

发表偏倚

对包含超过10篇文章的结果指标(IL-6)进行了发表偏倚分析(见图16)。漏斗图并不完全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这可能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样本量小、纳入文献质量低以及阴性结果难以发表有关。

第六段结论

结论

总之,通过对18篇纳入文章的荟萃分析,经皮电针刺激(TEAS)被发现可以改善胃肠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并降低炎症反应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然而,由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不足,仍需开展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CTs)来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