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说这是医学研究生三年最好的安排
研一上
- 明确导师培养模式,了解课题组氛围与科研情况,重点关注师兄师姐毕业文章情况。
- 重视规培,规划好 33 个月路径。
- 保证不挂科,争取奖学金。
- 明确毕业论文及小论文要求。
- 若准备申博,着手准备四六级。
- 抢课、上课并完成课程学分,利用课余时间去医院实验室学习实验。
- 每日至少阅读一篇文献,尝试撰写综述,学习 Meta 分析。
研一下
- 根据上学期文献阅读,确定研究方向,撰写 Meta 分析,梳理领域研究脉络。
- 明确学业目标,思考未来深造或就业方向。
- 持续每日文献阅读,将 Meta 分析成果投稿。
- 备考六级或雅思(若有申博计划)。
研一暑假
- 持续大量阅读论文、书籍,若有读博意向,每日坚持文献阅读。在开学前完成 1-2 篇小论文。
研二上
- 8 月准备职业医师笔试,提前预定考试酒店。
- 完成中期考核,梳理规培技能掌握情况与学业课程完成情况,若有论文发表及时说明。
- 12 月参加四六级考试。
- 修改润色已撰写文章,尝试投稿核心期刊。
- 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与导师沟通,撰写开题报告,制定论文框架与各阶段规划时间表。
- 保持定量文献阅读,精读与泛读结合。
- 若有读博意向,与导师交流读博想法,寻找推荐博导或意向学校。
研二下
- 6 月参加四六级考试,争取刷高分数。
- 确保毕业小论文取得结果,处于投稿状态。
- 进行求职或申博信息收集。求职方面:了解意向医院春招时间、有无校友在职等;申博方面:梳理意向学校博士授予点、招生名额、考核方式等信息,尝试联系导师并与硕导沟通。
研二暑假
- 若申博,准备相关材料、制作简历、编辑套磁邮件,开始第一轮套磁。
研三上
- 完成毕业论文收尾工作。
- 制作求职或申博简历并投递。了解各地秋招情况,申博方面关注新博士入学后下学期招生名额与导师信息,向导师发送个人成绩、文章等信息。
研三下
- 完成规培结业考试。
- 3 月前整理好毕业论文送外审。
- 参加毕业答辩。
- 求职同学参加面试、春招、试岗,合理安排请假。
- 申博或求职同学安排好面试时间、车票、酒店,准备不同面试 PPT。
- 应对各类社交活动。
这应该是医学研究生三年最全的规划了吧!不过在做计划之前,你最好想清楚三年之后自己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耕读博?这样才能精准规划:
- 如果是参加工作研一到研二阶段,侧重规培技能提升与临床经验积累,跟着规培安排扎实问诊、操作等临床技能。很多同学会忽略医院举办的技能大赛,实际上这类比赛的获奖者往往能获得留院机会。研二下开始聚焦求职,紧盯意向医院招聘信息,提前联系在目标医院工作的学长学姐了解招聘偏好,准备好能体现临床能力、规培成果的简历与面试话术。研三全力冲刺规培结业考试和求职面试,合理协调规培、论文答辩与求职行程,争取拿到心仪医院 offer。
- 如果是继续读博9 月前必须确定目标院校。从研一就要开始重视科研积累,要知道,一篇高质量的 SCI 论文远比三篇中文核心要有说服力,建议优先投稿二区以上的国际期刊;参加学术会议时要主动结识领域内的博导。暑假期间要启动第一轮套磁,邮件中除了个人简历,最好附上详细的研究计划和已发表论文。很多顶尖院校的博士招生都是“提前批”,等到研三再准备就太迟了。无论是哪条路,都需要发小论文,它决定了你求职/申博的优先权。如果你是科研基础相对较弱,推荐学习 Meta 分析!Meta 分析是用定量方法汇总多个研究结果的一种系统评价,结果更可靠,在已经有大量个案研究和小型研究的领域。说直白点就是,Meta 分析就是研究别人的研究,利用别人的数据,发自己的文章!
🔬 Meta分析的基本流程很简单:
选题-(注册)-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检索文献-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质量评价-统计分析-汇总结果-GRADE评价-撰写文章。
其中比较重要的四个部分:
- 研究设计
- 是否已成用 PICOS 原则?
- 是否有前期方案注册?
- 纳入的研究类型是什么?
- 文献检索与筛选
- 是否进行了系统性的文做检索?
- 是否有 ≥2人进行文献筛选?
- 是否说明了排除相关文献的原因?
- 数据提取
- 是否有 ≥2人进行数据提取?
- 是否有纳入研究的详细描述?
- 统计分析
- 是否恰当地评价了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 是否恰当使用统计合成方法?
- 是否恰当评估、处理偏倚风险?
- 是否充分探讨了异质性?
- 是否恰当分析了发表偏倚?(图片中统计分析部分有手绘五角星,此处无法直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