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了!华南师大联合五大老年数据库,卷上Nature子刊(IF 15.7)

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虚弱和抑郁症状已成为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CVD)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虚弱与抑郁症状常共存,且二者可能通过慢性炎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机制共同增加CVD风险。

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横断面设计或单一国家队列,缺乏对虚弱动态变化及其与抑郁症状交互作用的深入探讨。

2025年7月1日,华南师范大学学者联合HRS、CHARLS、SHARE、ELSA、MHAS数据库,在医学顶刊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综合性期刊一区Top,IF=15.7)发表了一篇题为:“Frailty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旨在利用多国纵向数据,揭示虚弱、抑郁症状与CVD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潜在生物学机制。

研究整合了五个大型国际性、前瞻性、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群队列研究数据:

  • HRS (美国健康与退休研究)
  • CHARLS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 SHARE (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
  • ELSA (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
  • MHAS (墨西哥健康与老龄化研究)

最终纳入分析的基线样本量合计超过77,000名50岁及以上的参与者,包含虚弱指数、抑郁症状、CVD事件及血液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等数据。

研究采用多模型分析(如Cox比例风险模型、中介分析、交叉滞后网络分析)评估虚弱的基线状态、动态变化及其与CVD的关联,同时考察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预测因子,并通过亚组分析识别高风险人群。

研究结果显示,虚弱显著增加了中老年人患CVD风险,抑郁症状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比例在16.67% (CHARLS) 到47.37% (MHAS) 之间。

同时,虚弱状态的动态变化也显著影响CVD风险,具体而言:

  • 恶化(非虚弱->虚弱): 与保持非虚弱者相比,风险显著增加16%-87%;
  • 改善(虚弱->非虚弱): 与保持虚弱者相比,风险显著降低26%-49%。

交叉滞后网络分析识别出跨多个队列的、能稳定预测未来CVD的FI相关指标,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一般健康状况以及活动能力相关指标(如进食、行走、爬楼梯困难)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 虚弱与CVD关联在体弱多病的男性、老年人(≥65岁)、在职或退休人员以及生活方式不健康(吸烟、饮酒、社交孤立、低频率锻炼)的个体中更强。

综上所述,衰弱和抑郁症状共同加剧中老年人的CVD风险,且抑郁症状是这一关联的重要中介。动态监测衰弱状态并针对抑郁症状进行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生活方式调整)可能有效降低CVD风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