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的数据还能发文JAMA子刊(IF 10.5)?NHANES数据库还是太全面了!

口腔微生物组被称为人体健康的“第二基因组”,其失衡与牙周病、癌症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关联密切。然而,过去研究多聚焦于小规模或特定人群,缺乏反映真实人群特征的数据基准。

2025年5月5日,外国学者用NHANES数据库,在医学顶刊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医学一区Top,IF=10.5)发表题为:“Oral Microbiome Profile of the US Population”的研究论文。

本研究整合了人口统计学、社会经济、行为习惯、代谢指标、口腔健康等多维度数据,旨在全面描述美国成人口腔微生物组的组成、多样性及其与人口学、行为学、健康因素的关系。

研究团队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数据库2009-2012年的数据,经过纳排,最终纳入了8237名18-69岁的符合条件的参与者,50.8%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2.3岁。

研究采集参与者的口腔漱液样本进行微生物组测序,系统评估口腔微生物组的多样性、菌群结构及其相关因素,重点分析α多样性(菌群丰富度)β多样性(菌群差异性)的驱动因素。

结果显示,口腔微生物组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涵盖了37个门和1219个属。

其中5个门(厚壁菌门等)和6个属(放线杆菌等)几乎存在于所有美国成年人中(>99%),占菌群总丰度的65.7%。这表明美国成年人中存在有限的通用口腔微生物组。

同时,研究还发现,广泛的人口统计学、行为和代谢或临床协变量——年龄、种族和民族、吸烟、饮酒和牙周病,始终与多个口腔微生物组指标(α多样性、β多样性以及属级患病率和相对丰度)相关,强调了口腔微生物组的潜在可改变性。

以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为例:

  • α多样性在30岁达峰后下降;非西班牙裔白人α多样性最低,而超重、饮酒和牙周病严重者的α多样性较高;
  • 不过,人口学和行为因素(如年龄、种族、吸烟)仅解释β多样性变异的6.3%-8.7%,但特定菌属,如放线杆菌,对加权UniFrac变异的解释度高达22.4%。

综上所述,研究强调,尽管核心菌属普遍存在,但口腔微生物组多样性受年龄、种族、吸烟、牙周病等多因素影响,且少数菌属对β多样性(菌群差异性)起关键作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