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11.4分文献解读:高阶版“双样本”
文章题目:Association of intestin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target genes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DOI:10.1016/j.jare.2024.05.002
中文标题:肠道抗炎药物靶基因与精神疾病的关联:孟德尔随机研究
发表杂志: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影响因子:1区,IF=11.4
发表时间:2024年5月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在 2024 年 5 月发表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1区,IF=11.4)的文章。本文这项研究利用了孟德尔随机化的方法,探讨了肠道抗炎药物靶点基因与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
研究背景: 精神疾病如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双相情感障碍(BD)、重度抑郁症(MDD)、强迫症(OCD)和精神分裂症(SZ)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沉重负担,目前治疗选择有限且对许多患者无效。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IBD)与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共病性,肠道-大脑轴连接了IBD和精神疾病,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可能相互影响。虽然有证据表明某些抗炎药物可能有助于治疗精神疾病,但肠道抗炎药物对精神疾病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两样本MR方法,使用来自现有表达量位点(eQTL)和脑蛋白量位点(pQTL)的汇总数据,以及公共精神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数据。研究涉及6种精神疾病,包括9725至500199名个体。通过共定位分析增强了MR证据。
结果:TABLES & FIGURES
结果解读: 研究发现TPMT(olsalazine药物的靶点)在杏仁核的表达与双相情感障碍(BD)风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OR = 1.08; P = 4.29 × 10^-4)。即使考虑了乙状结肠和全血eQTL作为暴露因素,这种关联也存在。共定位分析揭示了TPMT表达和BD之间存在共享遗传变异(rs11751561),后验概率为61.6%。有趣的是,这种因果效应受到肠道微生物群丰度减少的属Roseburia(效应比例 = 10.05%)的影响。此外,ACAT1表达的增加与强迫症(OCD)风险增加有关(OR = 1.62; P = 3.64 × 10^-4; 后验概率 = 3.1%)。
结论:这些发现为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目标,强调了重新利用olsalazine作为BD治疗的潜力,并强调了TPMT和ACAT1在未来药物开发中的重要性。
课题思路这不就来了么?万层高楼平底起,一起加油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