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干货版)图说网状Meta分析实操步骤 ❗
🟡什么是网状meta分析?
普通Meta分析是合并直接比较的结果,比如你想研究A药和B药对C疾病的治疗效果,如果有A药和B药直接对比的临床研究,那么你就可以做普通的Meta分析,直接合并这些临床研究,得到A药和B药的对比结果。但是很多时候,会缺少A药和B药直接对比的临床研究,但是有A药和C药直接对比以及B药和C药直接对比的临床研究,这样C药就是共同对照,以C药为中介,我们可以得到A药和B药间接比较的结果。
这个意思其实很好理解:三国演义大家应该都看过,对于里面的武将到底谁最厉害一直有争议,我们知道吕布跟张飞打过,三英战吕布的时候张飞单挑吕布被打败了差点挂掉,后来是关羽刘备上来救了他,而张飞跟马超也单挑过,2个人是打成了平手,马超和吕布虽然没有直接单挑过,但是我们通过张飞这个共同对手可以大概判断哪个更强,那就是吕布可能比马超要强。这就是间接比较的意思。
再举个医学的例子:
🟢RCT研究1:A药可让患者血压降低10mmHg,C药可让患者血压降低2mmHg,所以A药比C药能多降低8mmHg(dA-C)
🟢RCT研究2:B药可让患者血压降低15mmHg,C药可让患者血压降低5mmHg,所以B药比C药能多降低10mmHg(dB-C)
C是A药和B药的共同对照,dA-C-dB-C=-2mmHg,所以B药相对于A药,患者平均血压能多降低2mmHg。这里举的是连续性变量,如果是二分类变量OR值就是取对数相减。
所以网状Meta分析的定义就是:基于多个研究分析两个以上干预措施之间间接比较结果或者直接比较结果与间接比较结果的合并结果(混合比较)的Meta分析。
❓NMA到底怎么做呢?
其实跟普通的Meta分析步骤区别并不是很大,只不过展示的结果会多一些,除了直接比较的内容,你还要展示间接比较的内容。
基本步骤:
1.选题
2.文献检索
3.数据提取
4.质量评价
5.统计分析(比普通Meta分析复杂)
6.报告结果(间接比较或混合比较)
网状Meta分析概念与操作步骤
📌 什么是网状Meta分析?
普通 Meta分析 只合并直接比较的结果,类似让朋友两两PK(例如张三vs李四,李四vs王五),最终拼凑结果。
📌 问题:
- 如果要研究 A药和B药对C疾病的疗效,但缺乏A药和B药的直接对比研究,传统Meta分析无法处理。
- 但如果A药和C药有直接对比研究,B药和C药也有直接对比研究,那么C药可以作为共同参照,通过网状Meta分析得到A药和B药的间接比较结果。
📌 定义:
基于多个研究,分析两个及以上干预措施之间的比较,整合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合并结果(混合比较)。
📌 网状Meta分析 vs. 传统Meta分析
对比项 | 传统Meta分析 | 网状Meta分析 |
---|---|---|
数据来源 | 高度均匀的直接比较数据 | 多种不同比较的数据 |
分析方法 | 异质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发表偏倚检验 | 网状结构建模、模型运行、假设检验、敏感性分析 |
结果 | 仅支持直接1v1比较 | 可比较多个干预措施的相互关系 |
✅ 网状Meta分析更复杂,但可提供更全面、灵活的比较结果。
📌 网状Meta分析的基本操作步骤
网状Meta分析的流程与普通Meta分析类似,主要区别在统计方法和结果报告。
📌 三大假设
(1)同质性:A药和C药的合并结果,B药和C药的合并结果应具有同质性。
(2)相似性:C药作为共同干预措施,使A药和B药的间接比较具有可比性。
(3)一致性: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的合并结果应保持一致。
🔎 网状Meta分析的核心在于:
- 确保以上三大假设成立,保证数据质量。
- 进行文献检索、质量评估、数据提取等基础步骤。
- 通过构建网状结构模型,得出更完整的比较结论。
📌 结论
💡 网状Meta分析比传统Meta分析更复杂,但更适用于多个干预措施之间的比较。
💡 适用于临床指南制定、药物疗效对比、缺乏直接比较证据的情况。
💡 掌握网状Meta分析,让你的科研更具前瞻性! 🚀
同质性假设:其实就是普通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原始研究之间临床特征、方法学、统计学没有异质性。
(张飞跟吕布(或张飞和马超)单挑,每次单挑的地点、环境、装备、时间都一样)
相似性假设:就是所有原始研究间及不同对照组间影响效应量的因素相似。大概意思就是A和C比较的原始研究要和B和C比较的原始研究之间是相似的。
(张飞/吕布单挑与张飞/马超单挑,2场单挑的地点、环境、装备、时间都一样)
一致性假设:假如A和B之间的比较既有直接比较也有间接比较,那么直接比较的结果和间接比较的结果要一致。
(吕布与马超直接单挑的结果,与以张飞为对照间接比较的结果一致)
主要操作步骤图解
1.选题与研究计划书
选题宗旨
立足专业实际并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确立题目时应围绕研究问题明确 PICOS 要素:
- P(participants/patients):研究对象的类型
- I(intervention):研究的干预措施
- C(comparison):进行比较的措施
- O(outcomes):主要研究结果的类型
- S(study design):研究的设计方案
选题的注意事项
① 重要性 ② 争议性 ③ 创新性 ④ 有合适的原始论文 ⑤ 有明确的效应指标 ⑥ 问题清楚,回答明确
研究方案的设计
内容包括:
- 题目
- 背景
- 目的
- 方法(包含以下内容)
- 文献检索及策略
- 合格文献选择
- 文献质量评价
- 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提取数据
提取主要内容:
- 发表信息和资料提取信息—如题目、第一作者等
- 研究对象—如种族、性别、年龄等
- 干预措施—如剂量、给药途径、疗程等
- 测量指标—如二分类变量、连续性变量等
- 偏倚风险评估信息—如研究设计方案、研究地点等
数据转换:
- OR/RR/Peto OR值及其可信区间与LogOR/RR/Peto RR值及其可信区间和标准误转换
- HR值及可信区间与LogHR值及可信区间和标准误转换
- MD值和标准误与MD的可信区间转换
- 二分类变量与连续变量结合转换公式
- 效应量可信区间与标准误和标准差的转换公式(样本足够大)
- 连续变量前后变化数据处理公式
统计分析及结果呈现——网络证据图
在网状Meta中,“网状结构”是一个图形化的表现形式,用于展示纳入分析的不同研究、干预措施及其相互之间的比较关系。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不同的干预措施或治疗策略,连接节点的线表示两种干预措施之间存在比较的研究证据。当网状结构中存在至少三个节点,并且这些节点形成了一个闭合路径,就形成了闭环。闭环的存在使得间接比较成为可能,即通过中间节点(在这个例子中是B和C)来推断A与C之间的相对效果,即使没有直接比较A与C的研究。
统计分析及结果呈现——森林图
森林图展示不同干预措施之间比较的效应量(如风险比RR、均数差MD)及可信区间。
- 竖线:代表“无效线”(如RR=1或MD=0),若横跨该线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方块(点估计值):方块位置是效应量,方块大小反映权重(数据量越大,方块越大)。
- 水平线:可信区间(如95%CI),线越短表示结果越精确。



网状Meta写作——PRISMA扩展声明
跟普通的Meta分析的PRISMA声明一样,网状Meta分析也有标准的制作规范,有了这个规范我们只要一步步来就可以完成网状Meta分析的制作,同时我们最后要写网状Meta分析的文章也是要参考这个规范来写。

如果你是科研基础较差的医学生或医生,想要发在2025发一篇SCI,建议从Meta分析或者网状Meta分析入手,新手友好,短时间内就能得到成果!实在是性价比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