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好多医学研究生,不懂功利地努力
研0的时候我就开始研究怎么获得奖学金,怎么升学。研一非常努力地学习为了拿奖学金,然后被室友说太功利了,当时心里觉得很生气。
找了一位玩得很好的学姐谈心,她告诉我:没有目的的学习是无法坚持的,只要不是伤天害理的目的,那目的就没有高低。你为什么会觉得功利是一个贬义词呢?一个人功利不正是说明他懂得审时度势吗?我觉得你懂得以目的为导向,功利规划自己的人生,是你能脱颖而出的优势。
95分,如果有什么比赛就参加一些加点分,当然如果能写篇中文核心paper或者SCI,几乎是碾压级的优势。
2️⃣ 不要死磕基础研究,多积累SCI
其实读研时,大部分人是做不出多有创新的研究的,毕竟时间有限。对于普通医学来讲,36个月读研时间,33个月都在规培,时间真的很紧。你能按时毕业,尽量多积累SCI,为求职或升学铺路,真的就很不错了。
死磕基础科研,如果最后没拿到结果,自己失去的更多。如果真的喜欢科研,继续读博以及走科研型医生,以后都有很多机会继续科研。
3️⃣ Meta分析、临床研究、生信分析,选一个冲就完事了
不做基础实验,不需要资源,科研菜鸟也能快速拿到结果的发文类型,常见有三款:Meta分析、临床研究、生信分析(简单实验验证)
👉 对于在临床上工作的同学,可以考虑选择临床回顾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所研究的对象正是临床上每天都接触到的患者。只需掌握如何收集和保管这些病例,就可以获得合适的研究对象。可利用医院的HIS系统去搜集病例。
但是如果你没有条件收集数据,或者时间太忙不想苦苦收集数据,现在有很多公开的数据库可以挖掘。
宝藏公共数据库有:
- 📌 GBD数据库,适合全科
- 📌 NHANES数据库挖掘,适合全科
- 📌 MIMIC数据库挖掘,适合重症研究
- 📌 CHARLS(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 对于还没有发过SCI的同学,我个人比较建议学习Meta分析。
Meta分析,也称元分析,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于整合多个独立研究结果,以提供关于某一主题的综合见解。可以简单理解为文献的二次分析。新手从学习到写出一篇Meta分析SCI 2-6个月不等。
很多人都说自己科研基础不好,怎么练呢,不是去看教材,就是投入到一个又一个的实战项目中去,Meta分析就是特别好的练手项目。从0跟完一个Meta项目,文献检索、文献筛选、统计分析、SCI写作等基础技能,你都能练习到!!
4️⃣ 摸索寻找资源,不要自己造轮子
学习的本质就是模仿 + 超越,很多东西都不需要自己从0开始。
给你讲个故事你就明白了,就像你学钓鱼,是自己买本书琢磨,先学会怎么做鱼竿怎么穿鱼饵效率高呢,还是直接找一个身边擅长钓鱼的人,请他吃个饭,让他带你钓几次鱼效率高呢?
而且你不仅学会了钓鱼,还能了解到附近哪些池塘的鱼好钓。明白了吗?这就是前人积成的经验,根本不需要你自己琢磨总结。
而这些经验往往是稀缺的、不流通的,需要自己主动去找。
老实人学东西很笨拙,因为他们全靠自己,聪明人学东西很快,因为他们擅长找圈子。
科研同样如此。宁愿花点米找人指导,学会方法举一反三,也不要自己费时费力琢磨,走很多弯路。
想要在2025年快速学会Meta分析/临床研究/生信研究的同学,一定记得选准路径,高效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