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Q1|四川大学NHANES发文 | BMI 在血清维生素 D 相关睡眠剥夺中的中介效应

1.第一段文章基本信息

文章题目:The mediating effect of BMI in serum vitamin D related sleep deprivation based on the NHANES database

中文标题:基于NHANES 数据库的 BMI 在血清维生素 D 相关睡眠剥夺中的中介效应

发表杂志:Frontiers in Nutrition

影响因子:1区,IF= 5.1

发表时间:2024年6月

2.第二段研究思路

本研究思路

本文基于NHANES数据库,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旨在探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剥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体质指数(BMI)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纳入2007—2018年及2021—2023年的20865名美国成年人数据,通过逻辑回归模型评估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剥夺的关系,并利用中介分析检验肥胖在维生素D与睡眠剥夺关联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维生素D水平升高且BMI低于75百分位数时,睡眠剥夺风险显著降低;维生素D对睡眠剥夺既有直接影响,也通过影响BMI产生间接影响。研究还发现,这种关联在老年人、高学历人群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中更为显著。尽管研究存在横断面设计、睡眠时长依赖自报等局限性,但为未来公共健康干预提供了新方向,即通过改善维生素D水平和控制体重来降低睡眠问题的发生率。

3.第三段-Introdction

背景

睡眠是由神经生物学机制主要调节的一种周期性、暂时性的功能状态。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年轻人每晚应睡7—9小时,老年人应睡7—8小时,但仍有42.8%的美国成年人未能达到推荐睡眠时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与癌症、心血管事件、抑郁、认知衰退和死亡率增加等多种健康问题相关,凸显了其对公共健康的显著影响。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和类固醇激素前体,主要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B与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相互作用生成。全球约有10亿人可能患有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维生素D不仅对维持骨骼健康至关重要,还被证实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等的风险。既往研究显示,维生素D通过在大脑中存在1α-羟化酶和1,25-二羟维生素D受体(VDR),影响睡眠模式和质量。此外,维生素D还可能通过调节色氨酸羟化酶(TPH)-2影响睡眠质量。

4.第四段-Methods

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2007—2018年及2021—2023年NHANES数据库的六轮数据,最初招募了71775名成年参与者。由于新冠疫情,NHANES项目于2020年3月暂停现场操作,导致2019—2020周期的数据收集未能完成,数据缺乏全国代表性,且该周期100%的参与者在睡眠时长、维生素D和BMI数据上存在缺失。因此,我们排除了2019—2020年的所有数据。首先,我们排除了31797名因缺失维生素D水平、睡眠时长或数据异常的参与者;随后,又排除了13316名缺失其他协变量数据的参与者;最后,排除了5797名睡眠时长被识别为异常值的参与者。最终,共有20865名参与者被纳入本研究。

血清维生素D浓度测定

CD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的25-羟维生素D3(25OHD3)、表-25-羟维生素D3(epi-25OHD3)和25-羟维生素D2(25OHD2)。该方法被认为是评估维生素D状态的金标准。这些分析物的色谱分离通常在三种五氟苯基(PFP)色谱柱之一上进行,三种色谱柱的流动相组成略有不同,但通常为69%—72%的甲醇水溶液。在提取前加入血清的溶液、复溶液和针头冲洗液的组成应与流动相匹配。详细实验步骤请参考2022年实验室方法。

因此,在本研究中,“维生素D”指的是血清维生素D,即血液中25OHD2和25OHD3的浓度(nmol/L)。这两种物质代表维生素D的主要代谢产物,即25-羟维生素D2和25-羟维生素D3。

睡眠时长测量

睡眠时长通过一个自报项目确定:“您通常每晚睡多长时间?”该问题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使用计算机辅助个人访谈(CAPI)系统在参与者家中进行。CAPI系统在编程中包含有限的内置一致性检查,以减少数据输入错误。如“数据处理与编辑”部分所述,数据收集后还进行了额外的编辑,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用性,以便进行分析。睡眠时长分为两组:睡眠剥夺和充足睡眠时长,睡眠剥夺定义为每晚睡眠时间少于7小时。

体质指数(BMI)评估

人体测量数据由移动检查中心(MEC)的经过培训的健康技术人员收集。检查人员首先测量参与者的身高和体重,然后使用公式BMI = 体重(kg)/身高(m)²计算精确的BMI值。

协变量

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与贫困比、高密度脂蛋白(HDL)、吸烟、饮酒、糖尿病、收缩压、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和癌症

统计学方法

由于本研究的分析涉及实验室测量和问卷数据,因此使用了完整的样本2年MEC检查权重(WTMEC2YR)进行加权。鉴于使用了七个两年周期的数据,我们将WTMEC2YR权重除以7,以调整合并样本量。使用调查包进行加权回归分析,以确保结果的普遍性,并尽量减少复杂抽样设计引起的偏差。在基线人口统计表中,连续变量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以计数(百分比)表示,并评估组间的显著差异。通过逻辑回归模型评估维生素D、BMI与睡眠剥夺之间的关联,具体包括三个模型:模型1:未调整混杂因素;模型2:调整年龄、性别和种族;模型3:调整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与贫困比、HDL、吸烟、饮酒、糖尿病和癌症。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确定BMI和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时长的风险关联。中介分析用于评估BMI在维生素D相关睡眠剥夺中的中介作用。还进行了亚组分析,以探讨不同亚组中维生素D与睡眠剥夺之间的关系。所有分析均使用R 4.3.3版本进行。P值<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5.第五段-Results

结果

基线特征

表1展示了按睡眠时长是否充足(>7小时)分组的参与者特征。研究人群包括49%的男性和44%的非西班牙裔白人。在该人群中,2715人(39%)存在睡眠不足。按充足与不足睡眠时长分层后,除收缩压、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外,其他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 < 0.05)。值得注意的是,年龄、性别、贫困收入比(PIR)、种族、教育水平、维生素D水平、BMI、腰围、HDL、吸烟和饮酒等协变量的差异显著(p < 0.001)。

维生素D、BMI水平与睡眠剥夺风险评估

研究发现,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家庭收入、BMI、腰围、HDL、吸烟、饮酒、糖尿病和癌症等指标在不同睡眠时长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这些变量均与睡眠剥夺显著相关。方差膨胀因子(VIF)分析表明,变量之间的共线性较弱(VIF值在1.07到1.32之间),增强了模型结果的可信度。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维生素D缺乏的参与者睡眠剥夺风险更高(模型1:OR = 1.44,95% CI:1.36–1.54;模型3:OR = 1.26,95% CI:1.18–1.35)。BMI > 75百分位数的参与者睡眠剥夺风险也更高(模型1:OR = 1.21,95% CI:1.13–1.29;模型3:OR = 1.14,95% CI:1.06–1.22)。维生素D充足且BMI < 75百分位数的参与者睡眠剥夺风险最低(OR = 0.7,95% CI:0.64–0.77)。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维生素D与睡眠剥夺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而BMI与睡眠剥夺风险之间的关系近似为线性。

中介效应评估

最后,通过中介分析探讨维生素D和BMI的潜在中介作用(图3)。结果显示,维生素D对睡眠剥夺有显著的直接影响(β总 = 1.92×10⁻³,P直 < 0.001),与之前的逻辑回归结果一致。维生素D通过BMI对睡眠剥夺风险的影响也显著(β间 = 7.59×10⁻⁵,P间 < 0.001),表明维生素D可能通过直接影响以及通过影响BMI间接影响睡眠剥夺风险。

血清维生素D对睡眠剥夺的亚组分析

图4通过分层逻辑回归分析展示了血清维生素D与睡眠剥夺风险之间的关联,分别按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家庭收入与贫困比、HDL和吸烟状态分层。交互分析显示,在教育水平(P交互 < 0.001)和家庭收入与贫困比(P交互 = 0.013)分层的亚组中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而其他亚组差异不显著(p > 0.05)。维生素D水平升高与睡眠剥夺风险降低的关联在老年人(OR = 0.991,95% CI:0.99–0.993)、具有部分大学或副学士学位(OR = 0.99,95% CI:0.989–0.992)或大学及以上学历的人群(OR = 0.99,95% CI:0.987–0.992)以及墨西哥裔美国人(OR = 0.992,95% CI:0.988–0.995)中更为显著。尽管如此,这种关联在各亚组间并无显著差异(p > 0.05)。

6.第六段结论与启发

结论与启发

结论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强有力地表明,美国成年人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剥夺之间存在显著关联(p < 0.001)。此外,本研究成功阐明了成人血清维生素D与睡眠剥夺之间关系的中介和调节机制。具体而言,血清维生素D可能通过影响体质指数(BMI)间接影响睡眠剥夺的发生。这些发现为维生素D与睡眠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BMI在因果链中的可调节因素作用,这一联系可以被用于针对性干预措施。

【光速科研启发】

选题:研究聚焦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剥夺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体质指数(BMI)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填补了现有研究中关于维生素D、肥胖与睡眠剥夺联合效应的空白,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意义。

统计学:采用逻辑回归模型评估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剥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中介分析探讨BMI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同时,利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揭示BMI和维生素D水平与睡眠剥夺风险的非线性关系,进一步通过亚组分析评估不同人群中的差异。

数据库:利用NHANES数据库,确保样本的全国代表性,通过严格的数据筛选和排除标准,提高样本质量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启发:研究提示在评估睡眠健康时,应综合考虑维生素D水平和BMI的联合影响;通过亚组分析,发现特定人群(如老年人、高学历人群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中维生素D与睡眠剥夺的关联更显著,为个性化干预提供依据;利用维生素D水平和BMI作为可调节因素,为公共健康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有助于降低睡眠问题的发生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