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战进展: – 在药靶孟德尔随机化的研究中,我主要考虑了两种思路:验证药物靶点(旧药新用途)和筛选药物靶点。由于我对药物及其机制的了解有限,我选择了后者作为研究方向。– 参考了相关范文,如DOI: 10.1001/jamapsychiatry.2021.0005和DOI: 10.1093/brain/awad070,以获取更多灵感和方法论。 🚀 当前困境:– 由于电脑配置限制,运行蛋白质相关的工具变量分析速度较慢,这对进度造成了影响。如果明天早上仍未完成,可能需要更换设备或调整挑战计划。– 尽管如此,今天阅读了大量关于药靶的文献,发现文章难度并不大。一旦数据和图表准备就绪,就可以开始撰写论文。 📖 药靶孟德尔随机化的核心:– 药物靶向MR的关键在于使用mRNA、蛋白质或其他生物标志物作为暴露因素。这些因素在因果链中更接近结局,因此分析结果通常更为稳健。 – 在常规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基础上,结合SMR(Summary-data-base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和共定位分析,可以有效进行研究。当然,还有更多的探索空间,但首先需要掌握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的基本方法。❤ 思考题:– 我想问小红薯的朋友们:你们进行科研、写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想法和动机。期待大家的回答和对这个挑战的关注!
🤡施一公老师在一次演讲中告诫年轻学者: “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做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重,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 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医院同样如此,上班后更能体会到施一公老师告诫的含金量。 刚进医院时,主任跟我说,一个新人医生刚到科室,要站稳脚跟挺难的,积极搞好关系,不要只是埋头干活。 🤷♂️这话很直接,但对我实在不受用,不愿去交际。 在医院要立足,用实力证明自己,搞科研是绕不过去的砍,有条件就收集数据,没有条件就去挖掘数据库,平时工作就会留意很多好的选题,有点子就冲,现在是科室科研成果最多的,实力摆在那里,真的无需过度去巴结任何人! 🟡一些写论文的小技巧:1️⃣坚持输入要写好科研论文,必须先养成读英文文章的习惯,争取每天30-60分钟。刚开始可以选择以读英文报纸、英文新闻为主,逐渐转为读专业杂志。2️⃣逻辑为王写科研论文,最重要的是逻辑。逻辑的形成来自对实验数据的总体分析。必须先讨论出一套清晰的思路,然后按照思路来做图(Figures),最后才能执笔。3️⃣最短时间拿出初稿写作时,全力以赴,尽可能不受外界事情干扰(关闭手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拿出第一稿。4️⃣从模仿开始学会照葫芦画瓢。没有人天生会写优秀的科研论文,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科研文章里的一些话是定式。5️⃣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第一稿写完后,给自己不要超过一天的休息时间,开始修改第二稿。修改时,还是以逻辑为主。6️⃣不要在不重要的地方绣花第二稿以后的修改,主要注重具体的字句,不会改变整体逻辑了。 🚩还有一点,如果是没有发过SCI,初学者建议先学习meta分析,因为它是文献的二次检索,学会后对文献检索、文献筛选、统计分析、SCI写作能力都能提升。 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正向反馈(快速发表一篇SCI) 让人更容易坚持,入门科研必学,能为以后科研打下基础! 🉑留下方向,~欢迎联系我。
👉我发现做医生真的会面临很大的压力,来自患者的压力、上级施加的压力、与身边同事对比产生的压力、生活中的压力、甚至是自己臆想的压力。 👉压力越大焦虑越多然后劳思成疾,时间久了就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罗翔曾这样说过:“人生就是不断地在焦虑中学会成长,学会与焦虑和解,最后去超越焦虑”。1️⃣直面内心的焦虑来源,把真正让你焦虑的事找出来,采取行动去解决它,你的焦虑就会消失。 2️⃣不要看到别人发光,就觉得自己黯淡。 3️⃣发现自己被焦虑情绪占据时,马上叫停,起来走一走、洗把脸,转移注意力。 4️⃣积极寻找正反馈,让积极向上的情绪逐渐代替因焦虑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5️⃣适当的外部归因,不要过度自省 6️⃣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给自己过度附加一些完美的标签反而是为自己加上了束缚。 7️⃣多睡觉,好好休息。 8️⃣多运动,运动的时所分泌的多巴胺仅次于谈恋爱。 9️⃣不要自己呆着,去散步,去接触大自然,多听听生活的声音,感受一下“人气儿”会特别治愈。 🔟把目光放在当下,多看书,没事多上上网课,多练习临床技能,多看研究热点,多读文献积累,尝试发SCI,这些对之后的发展晋升来说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就像前面所说的找对了方法之后发SCI 一点也不难,但是确实做医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临床,很难抽出一大块儿时间去做研究,这时候其实就可以考虑一下不用做实验也能发SCI的方法了,比如meta分析、临床研究、生信分析,就拿meta分析来说吧,整个研究过程很固定,好学易上手,0基础小白两个月就能学会,更不用说身经百战的医生了。 💥王师兄可以进行meta分析一对一指导课程,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合理规划时间,上课也可以灵活调整时间,非常适合休息时间不固定的医生。 💗朋友们不要焦虑,试着冷静下来理性地分析导致焦虑的原因,在逐步拆解慢慢解决。 欢迎联系我。
孟德尔随机化文章野蛮生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 本质上,MR分析也属于数据挖掘,结果好坏,极大地依赖于数据库:比如我需要做类风湿关节炎与甲状腺癌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当我采用2021年的暴露/结局数据库可能得不出好的统计学结果。但是我可以不断地试这两种Trait的不同年份/机构数据,直至出现阳性结果!这就产生一个疑问,这样得出的结果可靠与否(审稿人也逐渐会发现这个问题)?所以,纵观近几年高分MR文章,它们恰到好处得使得这一逻辑更加自洽:纳入不同来源的多组数据作为暴露、结局进行分析。多方来源的数据如何配置呢:①分别作为发现/复制队列、初步分析/外部验证队列②分别进行MR分析后,对MR结果进行meta合并③某些情况下,可对原始的GWAS数据进行meta合并综上,使得MR文章的设计更加严谨、科学! 欢迎联系我。
今日份的孟德尔随机化文章属于近期看到的质量比较高的了~文章发表在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影响因子9.3分! 通过联合两样本➕多变量➕中介权重分析,研究者探索了birth weight 与MI及AF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解析了因果通路中的潜在中介因素。 相对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来讲,多变量联合中介分析的应用让文章质量及水平上升到另一个层次。当然,两样本是一切的基础,基础还是需要打扎实的。 有高分需求的,可以冲一下高级的fu导。欢迎联系我。
今日分享的是一篇两样本的孟德尔随机化,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发表在Q1杂志,影响因子高达9.3分。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研究的是T1D,T2D以及相关的指标与多个心血管磁共振影像学表型的因果关系。利用传统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技术,虽中规中矩,贵在每一个环节都做的比较到位,能发表迟早的事情,在如今这样的大环境下,再加上一点运气,冲击10分依旧存在可能。 对比最近审的几篇孟德尔随机化文章,也能明白为什么不少人在说文章不好发,大环境原因是一个,文章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有的稿子到手上一看,写的“言简意赅”不说,课题严谨程度也是非常值得考究的,简单看看也能够拎出一堆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追求的是从入门到文章完成各个环节的学习与把控,发文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深度灌水或者大佬忽略)。 回到这篇文章,孟德尔随机化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在这样的选题基础上,如果能够利用进阶的技巧进一步深挖,相信能够发表更加高分的文章。
一些小习惯,帮你顺利度过做医生的新手期。 📚与日常工作相关1⃣好记性不如烂笔头2⃣梳理当天的工作3⃣进行工作总结4⃣不拖延5⃣专注每一次可以观摩学习的机会6⃣养成习惯性假设7⃣尽快掌握电脑医嘱相关操作和科室相关流程 📚与患者相关1⃣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时,一定要及时上报2⃣问诊时一定要多问仔细问3⃣不过问患者及其家属私事 📚与人际关系相关1⃣保持情绪稳定2⃣要会说话,嘴巴要甜3⃣不拉帮结派4⃣学会与不同性格的老师相处 📚与技能提升相关1⃣掌握科室病种专科知识,多积累一些看病外的知识2⃣一定要看书3⃣做临床要学会看片子4⃣在提升临床技能的同时,也要兼顾科研,坚持每周阅读文献,毕竟是对所读文献进行总结梳理,被自己写一篇文献综述出来。5⃣尽量发SCI,虽然只是新手医生,但发SCI还是非常重要的,有几篇SCI傍身对自己以后的晋升发展都有帮助。 👉刚上临床,可能没有做实验的条件,就可以先试试不做实验也可以发SCI的方法,比如mata分析。 🌟meta分析一种科学性强、适用范围广泛的统计分析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评估和总结研究领域的现有证据。就算不用meta发SCI,了解和学习meta对我们今后的科研也是有帮助。 🌟meta分析,一般都有固定的模式学起来非常简单,可以从如何寻找选题,如何收集数据,如何筛选文献,如何进行数据提取分析,如何编写报告及发表,这五大方面入手。零基础小白两个月就能学会。 💥刚上临床,作为新手医生,有许多事需要去适应,需要学的东西很多,所以我非常建议大家学着做。 掌握了方法,以后自己再找选题发几篇SCI都不成问题,需要一对一辅导可以,欢迎联系我。
医学读研关关难,第一关就是高效读文献,在组会上顺利过关,第二关就是为毕业准备SCI,顺利毕业。 我是一名双非医学生,起点并不高,但是每次组会导师都会夸我文献总结到位,并且也早早发了SCI,没有了毕业的压力。给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初看文献的3个步骤:🟢先通过读各个小标题,也就是results部分,弄清楚文章的思路和内在联系。🟢看每个小标题对应的结果图和图注,了解文章通过什么手段来验证科学假设,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记。🟢最后再把全文通读,根据做好的标记到文中找具体的解答,做好阅读摘要,注意作者在discussion部分的写作方式和经典句式。 👉读文章前需要准备的问题(篇幅有限,完整版见图片噢,很重要!) 👉如何早早准备几篇SCI,有备无患,也为后续申博工作做准备 首先我是一个科研基础一般的医学生,跟导师沟通后,导师推荐我学习meta分析,因为meta分析本身比较简单,非常适合科研基础差的学生入门科研,整个流程下来对文献检索、文献筛选、统计分析、SCI写作能力都有提升。 而且,从功利角度来说,meta分析也是性价比较高的发文方法,学习时间短(一两个月就能快速入门),投入成本低(不做实验,没有高昂的费用),见效快(发文速度快,不用苦等实验结果)! 在对meta分析有一定了解之后,我开始阅读大量meta分析文献,一篇meta分析文献读4遍!(详情见图片) 🌐第1遍 快速阅读🌐第2遍 全文阅读🌐第3遍 重点留意方法和结果🌐第4遍 查漏补缺 这么读文献后,对meta分析方法会有很清楚的认知,接下来就是要将学习到的应用于你自己的课题,把它落地了! 欢迎联系我。
当下青年医生的困境——临床难、科研更难、临床+科研那简直就是地狱级别。 我身边有不少在三甲医院工作的师兄师姐,本身规培的时候就是“大佬”,知识技术都过硬,也是最快成主治医生的一批。然而几年过去,当年的主治医生竟然这么多年都没有升迁,副高职称无望,最终只能放弃在三甲医院的大好前途。 听到他们说,不仅评不上职称,连自己加班加点做手术的名声和手术费也不是自己的,还要分给靠职称坐诊的“上级医生”,自己拼死拼活,反而吃力不讨好,心里格外唏嘘。 所以临床医生到底应该如何平衡临床与科研? 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使是小医院,其实每天接触的病人也是非常多的,收集整理这些数据,基于数据进行临床转化,发一篇SCI其实问题不大,最难的无非也就是过程中的统计分析。全程协助医生朋友们,制定临床研究方案,指导一步一步收集数据,数据整理好后再系统学习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最终产出一篇SCI。 如果你也想基于临床数据发表SCI,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可以🍎告诉我,王师兄可以指导哦~~ 欢迎联系我。
如果说最近临床科研领域中最火的是什么,除了chatGPT,应该就是孟德尔随机化了。 🎈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是一种基于遗传变异的统计方法,用于评估观察到的因果关系。它利用自然界中已存在的基因变异作为工具变量,以模拟随机分配的实验条件,从而确定一个潜在的因果关系。 核心思想是基因变异在个体间是随机分布的,且不受环境和行为因素的影响。 通过利用这些基因变异与感兴趣的暴露因素(例如药物治疗、生活习惯等)之间的关联,可以推断该暴露因素对特定结果(例如疾病风险、生物标志物等)的因果效应。 🟢孟德尔随机化三大假设:①关联性假设: SNP与暴露因素之间是强相关的。②独立性假设: SNP与混杂因素之间是独立的。③排他性假设: SNP只能通过暴露因素对结局产生作用。 🟢创新选题怎么挖?孟德尔随机化的选题由暴露与结局组成,暴露可以是一种行为、指标、物质、药物、疾病,也可以是一种微生物,例如肠道菌群,也可以是一种细胞,例如免疫细胞……总的来说,孟德尔随机化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孟德尔随机化做不到的。 ①从高分期刊获取思路②从临床指南、共识、自己的临床经验获取思路(适合主治医师)③从多组学获取数据(肠道菌群\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免疫微环境) 🌞根据经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做得越早可以选的题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发表,到后面可能会逐渐难发,对设计思路的要求越来越高,趁着现在发掘空白领域,🚨有想法就需要抓紧啦! 🧐孟德尔随机化很香,大家也都知道,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个赛道。但是,能成功发高分的人不多,因为孟德尔随机化虽然是一种新奇的方法,备受审稿人青睐,但是你也要有操持选题落地的能力啊,说白了就是个人科研素养。 👉学习孟德尔随机化不是目的,以我现有的条件,结合我现有的临床背景,我能发什么样的孟德尔随机化文章,才是最实用的。 欢迎联系我。